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 数量保持全球第一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张晓洁、国建高敬)“作为全球为数不多拥有自主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的核电国家,我国内地现有在运核电机组55台,机组居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26台,台数保持全球第一。量保2022年、持全2023年连续两年,球第每年核准10台核电机组,国建核电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核电”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说。机组 王寿君是台数在3月19日召开的2024年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开幕式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2024年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3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量保本届展览会以“支撑‘双碳’目标实现,持全共促核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球第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建110余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参展,展览面积超过16000平方米。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龙一号”……展览会上,我国核科技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引人注目。展会将同期举办“核科技助力美好生活”科普展、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科普书籍发布会等活动。 “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是我国核工业产品技术、重大装备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平台。”王寿君表示,近年来,我国核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全面提升,先进核能技术规模化发展有力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核技术应用、核电装备自主化、核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等有力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说:“我国在运、在建、核准待建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已超1亿千瓦,全国核电产业累计发电约4万亿度,其中2023年发电量为4300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3.2亿吨,为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殷皓表示,安全有序发展核能,加强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核安全技术水平,助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 来源:新华社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国内能源署:齐球煤油需供删减幅度将赫然放缓
- 好国黑宫:若有需供将对于伊推克基天遭袭使命妨碍回应
- 王毅便伊朗核问题下场提出临近主张
- 日当天动查问制访委员会:13日祸岛天动是2011年小大天动余震
- 军改后8所斩新军校诞去世躲世 陆军6所新校名曝光
- 中缅国内小大通讲小大瑞铁路秀岭隧讲仄导贯串
- 阿联酋水星探测器“希看”号乐成进进水星轨讲
- 埃及检圆批捕4名列车脱轨事变谊务人
- 俄罗斯宣告掀晓临时退出《新削减策略刀兵条约》的配置装备部署核查机制 ...
- 好国“跪颈”法律大盗案审理推延 或者遁减控诉
- 齐国人小大常委会讲话人便好国国务院宣告掀晓制裁齐国人小大常委会副委员少宣告讲话 ...
- 中国驻瑞典小大使馆再次揭示中国公平易远提防电疑坑骗
- 阿根廷往年以去累计通胀率达56.4%
- 纽约天铁内产去世4起持刀袭人使命 致2去世2伤
- 一架波音777客机迫降莫斯科 无人伤亡
- 北极洲冰山脱降 里积逾越纽约市
- 查问制访隐现日本往年将有远2万种食物减价
- 牛年绘牛 新秋报祸
- 好国减州北部产去世宽峻车祸至少15人崛起
- 俄迁便耽搁《新削减策略刀兵条约》与好睁开构战
- 搜索
-
- 友情链接
-
- 猪周期见底?猪价攀上18元大关,生猪养殖进入盈利通道
- 首个碳排放履约周期临近:全国碳市场成交量超1.2亿吨,成交额破50亿
- 跨省医保痛点渐消:国常会聚焦简化手续,开放门诊直接结算
- 家禽行业疲软,饲料价格上涨,前三季度圣农发展净利下降79.6%
- 前三季度营收大增233.72%,但净利润逐季下滑,北清环能称未来碳减排指标增量可观
- 全国政协委员朱建民:支持辽宁省建设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 供暖季来临,大气污染治理如何攻坚?生态环境部:重点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 环评“放管服”改革成效卓著:涉及总投资近14万亿,“两高”相关投资额同比下降三成
- 全国百强县排名:前10强长三角占9席,昆山连续7年位列第一
- 年内行业融资超200亿,“十四五”机器人将驶入“高端化车道”
- 物流央企“巨无霸”来了:整合全国海陆空资源,重塑国内物流格局
- 地处强市如云的苏南板块,镇江如何跑出“产业强市”路?
- 关税调整了!954项商品实施进口暂定税率,降税“朋友圈”再扩大
- “钢铁每吨生产成本涨了130元!”10月PPI创年内新高,何时会下降?
- 环保龙头走势疲软:浙富控股受累“妖镍”跌幅逾8%,*ST美尚创历史新低「环保周评榜」
- “猪王”温氏股份去年巨亏超130亿!养鸡挣的钱填不上养猪亏的窟窿
- 生猪养殖跌破盈亏平衡线,猪肉股却接连上涨,年后会迎来一波上涨行情吗?
- 我国县域经济哪家强?“千亿俱乐部”增至38个,昆山江阴突破4000亿
- 环保板块内5只个股触及涨停,国林科技受多家投资机构关注,飞马国际“摘帽”就收关注函「环保周评榜」
- 明年1月1日北京医保定点扩增,养老相关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等将纳入
- 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发布!苏浙鲁三省包揽60席
- 15省公布2021年养老金计发基数,明年有望实现“18连涨”
- 人人争当“卖碳翁”!上海将建区域性个人碳账户,碳普惠减排量对接碳市场
- 订单多起来了!2月PMI超预期,连续4个月站上“荣枯线”
- CPI重回“1时代”:蔬菜价格上涨,叠加去年低基数
- 工业增长搅动三季度地方GDP排名:江苏逼近广东,湖北增速稳居第一
- 2021年央企成绩单公布:全年营收36.3万亿创历史最佳,国企改革70%目标顺利完成
- 两大千亿龙头合作了!”猪王”“肉王”抱团取暖,牧原股份市值重回3000亿
- 十八连丰!全国粮产连续7年超1.3万亿斤,玉米增产占全国总量近九成
- 龙口:宜居宜游促振兴,美丽乡村再升级
- “十四五”节能减排划定目标:单位能耗5年下降13.5%,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
- 反垄断加码!国家反垄断局新设三个司,打破超级平台垄断势在必行
- 2021城市竞争力榜单来了:“东降中升”,合肥、南昌领跑中部城市群
- 水皮:【谈股论金】回马枪
- 工业“碳达峰”目标来了!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加
- 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全国县域网络零售额超7000亿元
- 俄乌冲突下中乌贸易几近停摆,或致玉米价格上涨,警惕猪价被推涨
- “算法严监管”时代来临:四部委新规剑指平台“大数据杀熟、二选一”
- 最全!全国400样本县(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发布!看看你的家乡排第几?
- 外贸高增长下的AB面:规模再上新台阶,稳外贸任重道远「问计2022」
- 1月猪肉价格下降逾40%,龙头猪企趁机扩产抢占市场
- 2022第一宗央企重组落定:中国电建和电建集团资产置换,逾270亿地产板块被剥离
- 开年CPI跌破“1”!猪肉价格同比跌4成!
- 周内环保龙头普遍下行,盈峰环境深耕新能源领域,江南水务领涨水务个股「环保周评榜」
- 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发布!17省入围,粤苏渝占近半壁
- 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已完成,1.5万亿流向哪里?
- 政策加码提振环保板块,龙头股伟明环保股价连创新高「环保周评榜」
- 过度索权?隐私政策晦涩难懂?工信部出手治理APP侵权乱象
- 旺季不旺!养猪企业整体销量价升量减,未来猪价还会再涨吗?
- 最新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出炉!河南省七地上榜
- 老年医疗护理试点来了:北京等15地试水,部分医院将转型护理院
- 六部门发文促RCEP高质量实施!连续5年缩短负面清单,开放步伐再扩大
- 谁是过去5年最有影响力城市?京沪居首,香港持续衰退,昆明大连掉出前20
- 钢铁行业如何在“三重阻碍”下实现低碳转型?民进中央建议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 拥抱“元宇宙”,潮玩还可以这么玩!
- 盛剑环境前三季度净利大增76%:成本上升毛利下降,费用“压缩”效果显著
- 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1.8%:两年同比增速有所回落,多部委密集发声支持中小企业
- 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交卷:累计成交额超70亿元,苏州查处首例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案
- 不搞“一刀切、碳冲锋”,全国政协委员朱建民建议科学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5万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
- 淡季不淡! 纺织行业掀起订单热,可持续制造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人民币“避风港”特征凸显!汇率创46个月新高,外贸企业利润承压
- 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布局,2022年经济“稳字当头”
- 煤炭保卫战怎么打:两天8次重磅表态,严防囤货居奇
- 医保支付大变化来了!32座城市启动DRG/DIP支付方式,倒逼医院提质控费增效
- 如何应对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全国人大代表王利平:加大打击,明确法律界定
- 柴油供应偏紧得到缓解!中石化11月加大供应,预计供应量较前8月增长近50%
- 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傅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
- 从“零的突破”到领跑奖牌榜,冬残奥上的中国速度
- “猪茅”牧原股份没钱了?32家公司商票持续逾期,澄清后再申请700亿授信
- 区域协调发展迎来变局:聚焦特殊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 去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大豆产量由增转降,中央一月内三次提及扩种
- 央企搬迁进行中:总部将向新区疏解,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成这两类央企聚集地
- 环保板块整体走势疲软,“龙头股”平均跌幅超2%,正和生态先涨停后跌停 「环保周评榜」
- "猪茅"牧原股份去年净利预降超70%,股价却不降反升,进场的17万股民抄到底了吗?
- 帮助农民富起来!全国人大代表王填:加强“村企”合作,盘活农村闲置集体资源
- 国内消费成绩单来了!疫情下11月份消费增速回落,网上零售额大增逾15%
- 全国人大代表郑坚江:发挥浙江自贸试验区先试先行作用,开展国际集装箱运输航运政策创新
-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粮食生产,扩种大豆迫在眉睫
- 央企实现首月“开门红”:主要经济指标均两位数增长,2022年国企改革有哪些看点?